2012年我市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2013.04.19)
首页本局简介文件通知统计数据统计分析统计动态统计制度指标解释统计公报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统计分析>>农业统计分析
2012年我市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
2013.04.19
2012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幸福湛江”这个核心,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再上新台阶,继上年突破8000元大关后今年又突破9000元大关,达到9561元,比上年增长15.8%。
一、收入增长构成及特点
2012年我市农村居民各大项纯收入全面增长,纯收入增量超千元。
(一)工资性收入是推动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受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
2012年我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人均工资性收入5463.5元,比上年增加901.5元,增长19.8%,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9.1%,拉动纯收入增长10.9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双转移”工作力度,提高农民创业就业技能,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2012年所占比重57.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最有力的引擎,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稳健攀升。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054.3元,比上年增长9.6%,增幅较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其中,经营一产业纯收入2367.0元,增长9.8%;二产业纯收入142.8元,增长0.7%;三产业纯收入544.4元,增长11.2%。呈现一、三产业大幅增长,二产业小幅增长的态势。
(三)财产性收入迅猛增长。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626.1元,比上年增长25.7%。财产性收入的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经济环境持续向好,投资分红和租金等收益增加。
(四)惠农政策持续促进转移性收入增长。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得到的政策性收益越来越多,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持续平稳增长。2012年,全市人均转移性纯收入417.1元,同比增长2.1%。
二、主要亮点
(一)增收快于全省和全国水平。2012年,全省和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0542.8元和7917元,增长12.5%和13.5%。与之相比,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分别比全省高3.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3个百分点,增收速度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和全国。
(二)增收实现“四连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自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近三年增量均超千元。
(三)增收跑赢“GDP”。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较“GDP”高5.8个百分点,连续三年跑赢“GDP”。
(四)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0.8个百分点
,连续四年增收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为 2.12:1,较上年缩小0.01倍。较全省和全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小。
(五)在全省的排位较上年靠前。在全省除深圳市外的20个地级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我市排第9位,与上年持平,继续居粤西首位;增长速度排第7位,较上年靠前1位。
三、与全省的差距
近四年来,我市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2012年是全省的90.7%,比2009年85.3%提高了5.4个百分点,但仍有900多元的差距。从构成因素看,我市除家庭经营一产业纯收入比全省高外(较全省高650.2元,是全省的137.9%),非农产业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和非生产性(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均落后于全省。一是人均工资性收入比全省落后1341元,是全省80.3%;二是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比全省落后162元,是全省的80.9%;三是人均非生产性纯收入(转移性纯收入和财产性纯收入)比全省落后129元,是全省的89.0%。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市农村居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多以兼营为主,经营范围多以停留在单家独户的个体运输、零售、餐饮和小作坊小建筑为主,涉足农副产品加工和其他生产领域的不多,资本技术含量不高,规模效益难以大幅提升。其次是由于历史发展、区位优势等因素差异以及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市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村居民在财产性、转移性等非生产性纯收入的来源较为弱势和单一,集体分红、房屋出租以及退休养老金、亲友赠送等方面收入都落后于全省。
四、几点建议
我市的农业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相对于500万农民来说,人均农业资源不足以支撑农民的持续快速增收。因此,我市要实现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番目标,必须要在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一)加大“双转移”工作力度,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大力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产业转移园区。通过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创业就业技能,扩大农民就业空间。
(二)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与全省的差距,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城镇化发展的差距。因此,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就业环境。
(三)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展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渠道。我市各级政府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优势农产品的资源,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业,力争在农副产品加工业上有大的突破,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
(四)确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的跨越。
版权所有:湛江市统计局 地址:湛江市赤坎区跃进路67号 技术支持:0759-3218328、3181553
数据咨询:综合科(0759-3181553)
上1篇
|
下1篇